男子诈骗成瘾,6年伪造多道命令混入中央,最后一次差点儿当师长

Connor 币安钱包官网 2022-10-30 79 0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纸终究包不住火,同样也有这样的一句话:一句谎言的背后,隐藏着无数个绞尽脑汁地“解释”。恐怕谁也想不到,一个严重患有口吃,且出身国民党青年军的他,竟然靠着一张“废嘴”一路骗到了林业部,摇身一变还当上了处级干部。更令人惊奇的是,“巧舌如簧”的他,还利用出访苏联的机会,收获了自己的”爱情“。1954年底,他更是将一封军事”急电“,直接摆到了林业部领导的面前,信誓旦旦地说,某军区首长点名要他赶往某部任师长,林业部未敢怠慢,赶忙为他买好了机票。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直到1955年1月,此人在西安遇到了“真神”,时任陕西省委书记的张德生后,一个隐藏在其背后的弥天大谎,才被彻底揭露开来。

那么,此人是谁?他又是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竟然能让人们对他的身份深信不疑,无人上前拦阻,进而顺风顺水,一路高升的呢?

祖传技能,神乎其技

他就是建国后,被誉为“第一传奇骗子”的李万铭。李万铭,1927年生人,老家陕西安康,家境富裕,他的父亲是一个倒卖粮食、酒和山货的商人。都说诚信经商,但李万铭父亲的经商之道与常人不同,常常在货物中掺假,因此在他看来,只要是没被发现,那就是真的,相当的不地道,用李万铭后来的话来形容,他的父亲“虽有口吃但相当精明”。

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李万铭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也就见怪不怪了,逐渐地练就一身歪才。虽然,李万铭有口吃的毛病,似乎比他的父亲还要严重,但他却有着一个比他父亲更为强大的“技能”,而正是这个神乎其技的本事,成了他日后行骗的最大助力。

展开全文

《西望长安》剧照1

李万铭不喜欢读书,由于诡计多端,少不学好,经常偷鸡摸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学校赶了出来。我们常用“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句话来勉励自己或他人,同样的,李万铭也获得了自己的一扇窗户。李万铭离开学校后,并没有像纨绔子弟一样,到处为非作歹,而是关起门来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尤其是善于模仿他人的笔迹,完全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初露锋芒

1945年1月,不甘现状的李万铭,决定到外面施展自己的抱负。那个时候,战火纷飞,很多人对国民党的征兵公告,避之唯恐不及,李万铭却主动报名加入国民党的青年军,在昆明服役。解放战争打响后,李万铭随部队辗转到了沈阳,凭着自己有些文化底子,很快得到了上级的重用,成为了文书。

虽然李万铭只是得到了一个抄抄写写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却有着很多的便利,他经常往来于各个军政机关,我们知道,衙门大了当差的也大,李万铭动起了歪心思。有一次,在部队进行新旧交替整编的时候,他利用职务之便乘机弄虚作假,冒领退伍费。然而,出师不利,事情很快就露馅了,随后,李万铭被扔进了沈阳陆军监狱。3个月后,再次得益于“文化”优势的李万铭,在一个国民党军官的开脱下,成功出狱,并进入了国民党南京陆军医院。

正式踏上行骗之路

1949年,南京宣告解放,李万铭趁着新的潮流,准备“脱胎换骨”,他开始伪造了大量的证件和资料,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的身份考入了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二野军政大学的名字,这是李万铭以后行骗屡屡使用的金字招牌)。1949年10月,李万铭顺利从二野军政大学毕业,并分配到了工作。按照他的条件来说,所得到的工作,相对别人而言,已经算是最好的了,但李万铭嫌弃分配工作的地方太苦,太偏僻,并没有前往。既然有了第一次,就不怕有第二次,分配的工作不理想,那么,就干脆自己找工作吧。

《西望长安》剧照2

而后,李万铭再次夜以继日地私刻公章,伪造大量信件,如愿混入了常州市政府。一周以后,李万铭以职位太低,溜之大吉。两番受阻的李万铭,却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愈演愈烈,贼心不死的他,接着又伪造资料,以二野军政大学的"党员教育科长","因参加淮海战役负伤致残"的理由,亲自前往苏南公署要求安排工作,结果这次玩大了,在交验证件时,被工作人员当场识破,后被判处了有期徒刑三年,二次入狱。

1951年1月,由于患有疾病,李万铭得到了假释的机会,按照规定,只能将他遣返到陕西安康的老家,谁料刚刚走到安徽,李万铭的老毛病就又犯了,鉴于之前的失败,他重新谋划了出路,觉得只有靠着“大树”,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于是,李万铭一边走一边私刻了二野军政大学公章,并以其口吻伪造了一封给陕西省政府的信件。信中言明,请为这位前二野军政大学的"军政科副科长",且身体残疾的李万铭同志在陕西分配工作。果然,不出李万铭所料,他不但被安排到安康专署民政科,随后还获得了"人民功臣"的奖章以及"革命军人残废证"。

按理来说,李万铭此时已经“功成名就”,无须再过折腾,但人心不足蛇吞象,他再次寻求机会,为自己谋求更高的位置。半年以后,李万铭借单位送他到西北农学院进修的机会,将一份“二野军大”组织部的“军事调令”放到了学院支部书记梁得柱的桌子上。梁得柱拆开信件后一看,上面赫然写着:“任命李万铭为某军某师某团参谋长,速赶赴中南局报到"。

《西望长安》剧照3

学院领导经过商议后,哪里还敢留人,当即批准李万铭“归队”,还为他开具了相关的证明和手续。

1952年,李万铭从西安赴武汉,由于所有档案都是他所携带,便趁机销毁了一些档案,换上了自己杜撰的“1936年参加红军,历任359旅连、营长,志愿军团参谋长,曾获得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等履历表和鉴定书,于同年2月份到达了武汉。

凭借着这些漂亮的头衔,李万铭混进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工作,很快就成为了农业科学研究所秘书主任。1952年4月,李万铭作为中国农民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在此期间,凭着自己的“英雄事迹”,成功俘获了一个美女翻译的芳心。

1952年9月,身为诈骗老手的李万铭在伪造了,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李雪三的来信后,再次被中南农林部提升为人事处副处长。

李万铭平常说话的时候,口吃是很严重的,但行起骗来的时候,就异常兴奋,以至于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回国得到提升后,李万铭通过糊弄,成功和翻译但琦结婚。

《西望长安》剧照4

得陇望蜀,李万铭成家后,胆子越来越大,为了谋求更高的位置,1952年12月,走火入魔的他竟然捏造了总参谋长聂荣臻的文件指示:“通知他赴北京会见陈赓司令员。”刚好李万铭的领导,正是陈赓的老部下,这位领导希望李万铭能给他的老首长带去一封信。为了制造更大的骗局,李万铭爽快地答应了下来。不久后,李万铭按时归来,但也带回了他所伪造的陈赓命令:“已决定调李万铭任第十二军参谋长,因身体欠佳,暂回中南休养。”

对此,他的领导深信不疑,立马着手安排了李万铭休养的事情。由此,不到30岁的李万铭不仅享受着13级工资待遇,还配了一个保姆照顾生活,个人生活十分奢侈。光是每月报销的看病车费,就达到了60元,另外,每天还要食用大量的牛奶和水果,种种的特殊待遇,令人不得不信,他一是个名副其实的功臣。而无所事事的李万铭,在吃过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疗养所找人聊天,当“战友们”问起他因何结巴时,他却脸不红不白地说,是在朝鲜战场上中了美军的毒气弹。

1953年,全国大区撤销,李万铭被正式调往北京,出任林业部行政处长,但狡猾的他并没有去上班,而是以装病为由,谋划一出更大的骗局。1954年秋,李万铭又伪造了一封急电,称某军司令员任命他当参谋长兼师长,之后,他用骗来的防空司令部的信封封好,交给了林业部的领导。事关军机大事,谁敢不上心,在林业部领导热心的帮助下,李万铭获得了一张去往西安的民用飞机票。

东窗事发,三次入狱

1955年1月3日,李万铭顺利抵达西安,刚刚落地的他,并没有闲着,继续伪造了一封某司令员给林业部两位副部长的信,诡称:“李万铭身体暂不适合在前线,仍回你部,工、休兼顾。我们感到与他在军队的职位相比,职位有些不相称。我们觉得他能胜任比较重要的工作。”为的就是,想以此为踏板,再次回到林业部,骗取更高的位置。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李万铭这次没有逃过老革命的“火眼金睛”。李万铭到达西安后,昔日的一些熟人朋友,便要来看望这位“功臣”和老友。消息传开后,陕西省委给予了高度重视,也迫切想要见一见这位“模范”。在一次安排下,李万铭见到了省委书记张德生。张德胜何许人也?曾任二野政治部主任,当时又身兼兰州军区政委。可笑的是,李万铭并不了解这位老将的背景,不断鼓吹自己到西安,是要到兰州担任军中要职,扑了个满怀。面对李万铭的豪言壮语,张德胜心中顿生疑虑,身为政委的他,怎么会对李万铭任职一事,毫不知情。

张德胜

随后,张德胜赶紧通知省公安厅,调查李万铭,这一查,好了,东窗事发了,档案处处对不上号不说,更没有证人。1955年1月,李万铭被逮捕。

李万铭被捕后,与其他的骗子大不一样,心理素质极好,如竹筒倒豆子,哗啦啦啦地将全部经过交代了个清楚,办案人员听得既沉重又惊愕,简直是太匪夷所思了。

由于影响恶劣,社会反响极大,各种猜测相继而来,不少人认为李万铭是国民党特务,为此,1956年8月30日,北京市中级法院判处他有期徒刑15年。

23年弃恶从善、重新做人

1968年,李万铭被加刑10年,也正是后来这所加的10年,李万铭才得以完成了弃恶从善、重新做人的目标,配合老舍完成了话剧《西望长安》。

在狱中改造的23年里,李万铭深刻反省,曾抢救砖窑拉砖的遇险马车,保持年年满勤,超额完成任务的状态,最终在1978年赶上了好机会,提前获释,并进入西安汽车制造厂工作,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新人。

1984年4月,时年57岁的李万铭被特殊照顾,成为正式工人,1991年,病逝于西安。

很多人可能不是很理解,李万铭为何能一路畅行无阻地行骗,这其中的因素恐怕很多。一方面源自李万铭的事情“史无前例”,再加上他冒用革命军人头衔,人们对此会往往深信不疑,另一方面,信息不畅通,也是导致这场闹剧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这种不耻的行为,我们应引以为鉴,完善制度上的漏洞,才能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还英雄们一方净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