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
最近美股又开始跳大神。
消息面上,美联储加息这条线,暂时在空窗期,那就由其他线索来驱动。
英国之前“特拉斯新政”引发金融动荡,财政大臣背锅下去了。
新任发表声明,说将取消政府今年9月宣布的大规模减税计划中“几乎所有”减税措施。
动荡有望缓和,利于美股继续震荡反弹。
美股没有崩跌风险,那么A股虽然5连阳今天中断了,未来几天即便震荡调整,也不会立刻跌回前低吧。
反弹大概还没完。
今天聊聊回购利好那些事儿。
首先,基金回购,最近开始增多。
包括易方达基金、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中泰证券资管、南方基金、国泰君安证券资管、嘉实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工银瑞信基金、中欧基金等在内,均发布回购公告。
一般公告的范式是这样的: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本着与广大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XX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将于近日运用固有资金合计X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本着与广大投资者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XX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将于近日运用固有资金合计X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
截止今早,13家机构,自购金额合计11.5亿元,每家平均不到1个亿。
力度上,和3月份的26家、多家自购金额超过2亿元相比,还差点意思。
其次,上市公司今年回购金额已创历史新高。
证监会近日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放宽了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限制条件,沪深交易所也相应的修订了相关规则,这是2018年《公司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则大修回购制度以来的第三次规则变动。
内容摘要:
回购新规以集中竞价方式 回购的窗口期由季报、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公告前10个交易日内缩短为5个交易日内 ,并相应调整回购股份竞价减持的窗口期,以保持两者一致。
将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所必需的回购触发条件之一,由“连续20个交易日内收盘价跌幅累计达到30%”调整为 “跌幅累计达到25%” 。
2022年至10月15日为止,A股上市公司共回购1510次,涉及上市公司1100家,回购金额1589亿元, 回购金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5.5%。
展开全文
10月以来共有209家上市公司已发布回购预案或正在实施中,预计回购金额最高合计近600亿元。
分行业来看,年初至今回购金额前三的行业分别为 家用电器、医药生物、电子,发布回购计划公司数量最多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 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
其中家用电器的回购,去年格力电器已经贡献了270亿,回购均价大概略低于46元,至今套了近30%。美的集团今年则买了近25亿元。
当前实施中的预计回购上限最高的是美的集团50亿元、海尔智家30亿元、海康威视25亿元。
整体看来,这波家用电器值得多看两眼,虽然回购不是股价恢复上涨的充分条件,至少是一个筑底的信号。
以格力为例,去年大手笔回购完成后,今年进入整理阶段。
目前股息率6%+,EPS预计年增约10%左右,5倍PE左右,最近半年报后出现跳空断层走势,主要是做原材料价格下行的盈利修复预期。
这种偏向价值股逻辑,当作A股(深市)打新仓算是不错选择吧。
不过,伴随着回购新规,证监会也同时发布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征求意见稿)》
这部分新规也将董监高买卖股份的窗口期由年报、中报公告前30日内和季报、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分别缩短至相关公告披露前15日内和5日内。
理论上,新规都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及高管回购、增持的动力。不过作用其实是双向的。
高管增减持方面,根据同花顺统计,截至10月15日,年内上市公司高管增持金额合计110.6亿元,减持金额合计570亿元,净减持459.4亿元。
公司回购买买买,高管可劲卖卖卖,互道内啥,这是闹哪样??
一两家公司这样,就要怀疑是公司问题了,如果是群体行为,又该作何解释?
其实也好理解,今年我们炒股的都认为是多年以来最难的一年,公司经营当然都是妥妥的HARD模式。
如果公司经营难,收缩管理费用,把盈利多挤一点出来,特别是狼性高一些的公司,销售提成当然好说,固定薪资则很难提上来。
那么高管只能靠卖股票维持生活质量吧。
普通人在缺乏“盼头”的这段日子当中,都会有焦虑,增加存款、减少贷款,防守为主,人之常情。
多数的公司高管或者技术人员,其实也是打工仔,公司未来饼多大,暂时也顾不上了,套现才是王道。
其次, 近两三年的首发解禁也在高位:
(两个高峰,和创业板科创板开板时间有密切关系)
人无完人,就扪心自问,如果是你,精力都放在业务上,对收入存在焦虑,这时持股解禁开绿灯,市场哀嚎遍野,你卖不卖?
跌时慌不择路,涨时抓紧卖出,才对吧?
大家都不容易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