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狠活”?硼砂泡出“黄金鲍”!
“放心美味”“高端野生”,这是大连一家海产品公司在其网络店铺中对所售商品的介绍,图片里的“黄金鲍”看起来鲜嫩金黄,海参个大体肥。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海产品背后,却涉嫌非法添加有毒药剂。
“3·15”前夕,记者应聘进入该公司成为车间里的一名操作工。
记者调查发现,该企业生产“鲍片”“黄金鲍”大多使用产于塞内加尔的宽口涡螺作为原料,但这些“鲍片”“鲍贝”“黄金鲍”制作过程中,都会使用药剂泡制,而这些药剂经记者取样 送检第三方,均含有国家明令禁止、具有毒性的硼砂成分。此外,该企业生产的“高端海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经过了染色泡发。
“药粉”泡发:保质保鲜,色泽更好
这家公司是一家集海珍品养殖、捕捞、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渔业企业。该公司官网显示:企业园区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全年生产加工各种各类海参、黄金鲍等海洋珍品达1000余万斤,产值达10亿元。
2月25日,记者应聘进入该公司的生产线。该生产线位于园区内一栋建筑的一、二层,分别设置有蒸煮间、分选间、速冻间、制冰间等区域。
在工厂一楼的车间内,摆放着十余个长约1米、高约80厘米的蓝色塑料水槽,槽内数百斤的“鲍片”正在被工作人员加水浸泡,每个槽内的水面都聚满了白色泡沫。
“里面加药了,保鲜、漂白,螺肉会更好看。”一位工作人员称,这些海产品切片实为螺肉,他们对外都叫“鲍片”。记者对比发现,经过2个小时的浸泡后,不管是看起来还是摸起来,“鲍片”较之前都更加嫩滑,色泽更白亮。
被药液泡发的“鲍片”更加滑嫩,散发出类似洗衣粉的味道。(暗访视频截图)
据悉,“黄金鲍”是该公司的畅销产品。该公司网络店铺信息显示,多个“黄金鲍”产品销量超过10万单,为店铺热销榜第一名。另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黄金鲍”的销售,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在前列。
“黄金鲍”盛产于北非,实际是一种海螺,因为形似鲍鱼,所以在国内被称为“黄金鲍”。进货包装显示,这是一种名为“宽口涡螺”的海产品,产地为塞内加尔。
展开全文
记者观察发现,“黄金鲍”在进入车间后,首先需要放入水槽内加清水解冻。大小不等的“黄金鲍”解冻后呈黄褐色,槽内水质清澈,且无异味。而当工作人员将白色“药粉”投放到水槽内,会再把解冻好的“黄金鲍”放入水槽。随着不断地人工搅拌,清水逐渐变成了红色,而“黄金鲍”也变得金黄起来。
“黄金鲍”被“药液”泡发后,液体呈现出红色。(暗访视频截图)
2月27日,记者按照车间安排,将解冻后的两三千斤“黄金鲍”,分别捞入混合了固定量“药粉”的水槽里浸泡。负责“下药”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金鲍”需要在“药水”中浸泡两天,才会进入后面的流程。
对比可见,被浸泡后的“黄金鲍”相对之前,不仅个头大了,色泽也更加黄、亮,摸起来滑嫩又有弹性。
这种神奇“药粉”到底是什么呢?面对记者询问,多位工作人员对此三缄其口。即使是每日称重分配“下药”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不知道。
违禁添加剂:“药粉”含有毒硼砂
记者看到,在该公司的一、二楼两层加工区域内,多数车间和走廊内都装有监控设备。然而,配置“药粉”的制冰间里,并没有安装摄像头,且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调配。
工人会在没有摄像头的制冰间里配“药”。(暗访视频截图)
每当一批“黄金鲍”解冻完毕后,配置“药粉”的工人就会进入制冰间,从靠墙摆放、编织袋大小的牛皮纸袋里,挖出“药粉”称量、调配,之后再送到操作间倒入水槽冲水溶解。“主要是防腐、去腥。”工作人员称。
究竟是什么“药”?记者看到,这些装着“药粉”的外层牛皮纸袋和内层的塑料袋上,均未标注任何关于该产品的信息,唯一能够区分的就是纸袋上有手写的字母“G”和“B”。
为了弄清楚“药粉”的成分,记者在车间对两种“药粉”取样后,送到吉林省长春市一家化学实验室进行XRD物相分析检测,检测结果显示,“G”样本中主要成分均为硼砂,“B”样本中也含有硼砂。
《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硼砂属于有毒、有害物质,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防腐剂。早在2008年,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发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就将硼砂和苏丹红等添加剂列入第一批禁止添加、使用的名单。
用“药液”泡发的“黄金鲍”产品配料表中未提及使用硼砂等添加剂。(暗访视频截图)
然而就是这个对人体会造成损伤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添加剂,仅在2月27日就被使用了四五袋,粗略估计有200斤。而这些被硼砂浸泡了两天的“黄金鲍”,在该企业的网店里 出现时,打上了“放心美味”的字样。
海参上色:边煮边染变“高端”
在卧底调查期间,记者曾被抽调到海参生产线。在海参蒸煮间内,一筐筐原本泛青色的海参经过煮制后,最终变成了黑褐色。在该公司的网店里,这些黑褐色的海参,被称为“野生高端的海参”。
染色后的海参通体发黑。(暗访视频截图)
蒸煮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参煮过之后颜色变深,并不是因为被煮熟的原因,而是锅内添加了可以染色的物质,煮其实就是染色的过程。经过蒸煮、泡发等工序,再冷冻包装。
记者询问了多位蒸煮间的工人,他们均表示不确定给海参上色使用的是什么物质,只表示是类似于茶叶的黑色东西。
一位海产品从业人员表示,给海参染色一般是用茶叶、硫酸亚铁和海参一起煮,颜色加深后海参的品相看起来更好。
除了使用违禁添加剂浸泡海产品外,该公司对员工的健康管理制度也并不严格。
记者在应聘该公司时,提出没有健康证是否可以上岗的问题。招聘人员称,可以先行上岗,后续会安排相关体检。但从记者入职到离开的5天内,始终无人安排记者前去体检,也无人询问记者是否办理了健康证。入职的第3天,记者还签订了劳务合同。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安排未取得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来源 丨 新京报
编辑 丨 曾丹奕
监制 丨 喻轶涛
签发 丨 刘启昭
看完点点呗!
评论